二叔丁基过氧化物,一种引发剂,是聚合物合成中的重要引发剂,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广泛用作合成树脂引发剂、光聚合增感剂、橡胶硫化剂、柴油添加剂,也用作不饱和聚酯和硅橡胶的交联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包括:碱催化合成,酸催化合成,金属催化合成和自氧化合成。二叔丁基过氧化物是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分子含有过氧键,具有分解的风险。它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并发出大量热量以形成自加速反应。发生热失控,甚至引起热爆炸。常规合成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70%硫酸氧化27.5%的过氧化氢和85%的叔丁醇,得到叔丁基过氧化氢;在两步中,在硫酸的催化下使叔丁醇和叔丁基过氧化氢进行过氧化反应,得到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该工艺的操作温度必须是冰浴,应将丁醇缓慢滴加到反应体系中,在滴加过程中需要剧烈搅拌,体系温度不应超过5°C在滴加过程中。由于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搅拌速度太慢,导致局部过热;如果温度上升过快,会导致过氧化氢分解并产生大量的O2引起爆炸。
有机过氧化物涉及高分子合成、生化合成与代谢、环境污染、食品化学和化妆品工业等诸多领域。常用于分析过氧化物的碘量法既费时又费试剂。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过氧化物,但内标法仅适合于稳定、低温下易于汽化的过氧化物的分析。提出过氧化物的热分解产物的峰面积与过氧化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但在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还很少。以相对不活泼的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作研究对象,考察了高温分解产物的组成,找到了主要热分解产物丙酮的峰面积与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此关系可在相同的汽化温度下测定过氧化物的含量。我们选择不同进样口温度对残留量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随进样口温度的升高,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分解程度增大,至300℃时,完全分解。热分解法的精密度比内标法稍差,但其应用范围比内标法广泛,特别适合于分析容易分解、难以汽化的过氧化物。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时所用柱型虽不相同,但热分解产物却完全一致。